从开启拓荒“第一犁”到建成良田百万亩,深耕“鱼米之乡”,昔日的不毛之地已成为今天的大国粮仓;
从产粮百万斤到供养百万人,用不到江苏省1/60的耕地生产了全省1/30以上的粮食,相当于江苏8500万人1个月的口粮;
从集体化的“火车头”到现代化的“探路者”,转型为全国最早的一批集团化垦区,诞生了全国首家农业全产业链上市公司。
这就是江苏农垦集团(以下简称“江苏农垦”)。从1952年走来,农建四师万名官兵开赴江苏省沿海、沿江、沿湖荒滩屯垦戍边,16万名知青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挥洒激情汗水、奉献青春智慧,一代代江苏农垦人弘扬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创新,变荒滩为沃野,化平凡为神奇,在助力端牢“中国饭碗”和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中扛起了农垦担当。
近年来,江苏农垦深入实施强核战略、做强农业核心产业,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打造“一核引领、双擎驱动”现代农业航母,建成了江苏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坚持“一核引领”,守护粮食安全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每到“三夏”“三秋”,从钟灵毓秀的姑苏大地到巍峨瑰丽的云台山麓,江苏农垦由南至北,20家种植基地依次充盈着丰收的喜悦。
去年,江苏农垦农业生产成绩瞩目——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垦农发”)淮海分公司,自主品种“郑麦1860小麦”超高产攻关田亩产达1639.8斤,创江苏小麦单产新纪录;
苏州苏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达1282.2斤,创江南麦区单产新纪录;
苏垦农发弶港分公司油菜丰产方亩产达735.3斤,创全国稻油轮作油菜单产新纪录。
一年两季,稻麦轮作。江苏农垦本部基地稻麦周年亩产常年保持在2400斤左右。粮食高产的底气从何而来?
首先是耕地保障。垦区自有的近100万亩耕地中,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83万亩。垦区外,已累计签订规模化土地流转协议面积近200万亩,遍及江苏省27个县(市、区),建成外拓基地32万亩。2023年,垦区本部稻麦周年单产2481斤、拓展基地单产2159斤。
其次是经营模式。江苏农垦实施推广“五统一”模式,即统一作物和品种布局、统一种子和农资供应、统一农机作业标准、统一农业生产措施、统一农产品销售,从全局进行生产布局调度,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优势,保障了农业生产经营措施落实落细不走样。
在农业技术和装备方面,江苏农垦形成了以“三高一控”(高产、高效、高质、控本)为主要特征的种植管理技术体系,建立了完备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实现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良种与良法相得益彰。垦区拥有大型农机具1.84万台套,每万亩农田农机装备动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综合种植机械化率达98%。
一体协同是“关键一招”。2023年6月初,一场强降雨来势汹汹,可苏垦农发东辛分公司的收割机还没有到位。苏垦农发“三夏”指挥部立即进行统一调度。“短短2天,就从淮安市、南通市等兄弟农场调来49辆收割机,大家加班加点、通宵奋战,打赢了雨前‘虎口夺粮’硬仗。”东辛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跃武说。
2022年,江苏农垦还承担了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当年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并自主研发和定制农机装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2023年,垦区大豆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到12万亩,发挥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
农为根本,垦为基因。江苏农垦始终坚持“一核引领”,把农业作为立企之本、核心主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藏粮于管”措施,在提升现代农业核心产业引领力上不懈追求、开拓创新。
激活“双擎驱动”,赋能现代农业
在江苏农垦白马湖农场,首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中,示范展示了杂交中籼、中熟中粳等新品种。以“华麦11号”为例,它是强筋品种,早熟、高产,抗赤霉病和白粉病,适应江苏气候。
“每到4月底,小麦抽穗扬花时很容易染上赤霉病,选育抗病品种就显得十分重要。去年,‘华麦11号’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是唯一一个由企业研发的苗头性品种。”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华种业”)育种研究院副院长滕志英告诉记者。
江苏农垦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打造农业航母“双擎”之一,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大华种业龙头作用,将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等技术相结合,2023年育成并通过审定主要品种11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6个,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件,完成8个水稻品种的抗性改良。据悉,江苏农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6%,累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际领先”成果鉴定5件、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在苏垦农发新洋分公司,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设定好的路线飞行,搭载的相机不断拍摄照片。通过多光谱图片,可以较为全面地看出作物长势,比肉眼巡视更加形象完整。“3000余亩的条田,设定要拍100多张照片,每个条田来回拍4张,20多分钟就能拍完。”农机总站技术人员潘泽伟介绍说,“过去,人工巡田一天只能巡600亩左右,而无人机能巡田3万亩,是人工效率的50倍。”
聚焦农业数字化转型,江苏农垦构建覆盖130万亩的地理信息系统、农业无人机作业质量监管和巡田系统,建成了稻麦两熟全程无人化示范区。在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正在建设中的智慧农业科技园初露真容,无人驾驶生产作业、智能灌溉、智能微喷育秧等技术将在这里试验示范。
资本运作是江苏农垦打造农业航母的另一重要“引擎”。2011年,江苏农垦整合垦区18个农场的种植业资源,组建了苏垦农发;2012年,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推进“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2017年,苏垦农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近年来,苏垦农发积极推进一体化扩量发展,拥有大华种业、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垦米业”)、金太阳粮油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了全产业链一体化、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全农服务的“三全”模式,营收和市值均突破100亿元。2023年,苏垦农发再次成功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名单,位列第99位,较上年提升22位;再次成功入选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20强,位列第5位,较上年提升1位。
实施“三链同构”,聚力产业振兴
2023年6月,江苏农垦与中粮集团合作,成功拍得靖江龙威项目。这是江苏农垦扩大油脂品种和规模,完善粮油物流仓储领域布局的行动举措,也是该集团实施“三链同构”和品牌强农的一个缩影。
聚焦做强产业链,江苏农垦加强“龙头+基地”双向联动,对内整合涉农资源资产,对外投资产业链上下游,大力培育“链主”型农业龙头企业。2023年,大华种业被授予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销售稻麦良种52.67万吨;苏垦米业经营粮食130万吨,荣膺全国粮食贸易10强和江苏省稻米全产业链“链主”企业;江苏农垦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社会化服务面积1416万亩次,领衔全省农服品牌建设典型培育名单;江苏省农垦麦芽有限公司高端麦芽发货6.6万吨,营收首次突破10亿元,实现利润5500万元。
围绕提升价值链,江苏农垦拓展农业功能,打造高端产品,培育高端品牌,融入高端食品消费新生态,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需求,16个品牌跻身2023年中国农垦品牌目录。其中,“苏垦”大米品牌是“中国好粮油”和“水韵苏米”成员品牌,“大华”种子品牌是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常规稻麦种子品牌,“葵王”是葵花籽油品类头部品牌。此外,江苏农垦还积极打造供应链,探索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推动农产品仓储设施现代化、发展集聚化和布局合理化。
“苏垦农发东辛分公司白塔生产区白塔四大队,2023秋熟,作业时间6月25日,作业项目耙地,作业量217.8亩,作业机车拖拉机,作业人陶波……”在质量管控平台中,每一项作业都有详细记录。
早在2017年,江苏农垦就率先在国内探索构建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涵盖产地环境、农资采购、大田种植、原粮收获、原粮收储、产品加工等6个方面的监管,真正做到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产品可召回”。截至目前,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实现全覆盖,稻麦(种子)产品实现100%可追溯。继上榜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科研技术创新亮点成果名录后,相关经验做法又入选2023年江苏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典型案例。
站在新起点,江苏农垦乘势而上,以实施固本、培元、兴新“三大工程”和开展强基提质、龙头培育、科技创新等“八项行动”为抓手,推动“大基地”“大粮仓”向“大工厂”“大粮商”产业化升级,朝着打造现代农业航母、加快建设一流企业的目标稳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