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滇源街道,说起这里的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站(以下简称“农机站”),不少人都直竖大拇指。有人说,这个农机站不得了,靠着农机加油站,一年光给国家上税就几百万;也有人说,别看站里人不多,但个个都敢干敢拼,身上有一股精神。实际上2009年以前的农机站破破旧旧,并没有现在“风光”。一个基层街道的小小农机站,如何在逆势中崛起?这背后藏着不少故事。
其实,早在2009年之前,滇源街道以及这个农机站并不属于盘龙区,而是隶属于相邻的嵩明县,故事也要从那里说起。汤建尧指了指农机站院子里的办公楼、水泥地和农机加油站说:“当时,房子只有这几间,院子是个土院子,刮一阵风,就尘土飞扬,加油站也不赚钱。”
2006年,汤建尧上任农机站站长,最让他心里难受的,不是差劲的办公环境,而是农机站被老百姓瞧不起的现实。他告诉记者:“被老百姓瞧不起,咱不能怪老百姓,要怪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还是要思考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并努力去改变。”
受了“刺激”的汤建尧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农机站换个样子!于是,他开始和农机站的同事一起找原因,寻出路。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农机站不仅有了自己的拖拉机,农机管理、监理也井井有条,老百姓的态度也在点滴之间发生着转变。汤建尧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站里开拖拉机的农机手。“一年下来,他要干十个月的时间。”汤建尧说,“老百姓犁地、靶地、播种都来农机站找他,哪有工夫休息。”
2009年8月,滇源镇(现滇源街道)交由盘龙区托管,一时间,农机站的人又慌了手脚。汤建尧则告诉大家:“不管到哪里,我们服务农民不会变,他们不变,我们就不能变。”也正是从那时起,农机站开始承担盘龙区区级农机部门的职责。
服务半径的延伸,让汤建尧和同事们变得更加忙碌。2011年,已经有了足够底气的汤建尧和同事们一起商量,打算对农机站进行彻底改造,包括那个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农机加油站。改造后的农机站焕然一新,就连院子里那个不起眼的加油站也大变了模样,并且还立起了一个显眼的大牌子——白邑农机加油站。随着滇源街道的开发与建设,白邑农机加油站的生意越来越好,不仅供应当地农用机械用油,还是不少私家车加油的首选。近5年来,白邑农机加油站完成油料销售收入2.4亿元,上缴税款492万元。
白邑农机加油站的发展绝非偶然,有时代机遇,更浓缩了一代代农机站人的坚守与实干精神。汤建尧也走上新的岗位,担任街道农林水与应急服务中心主任,农机站归中心管理。
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加速,农机工作面临不少新的挑战。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推广服务、农机监理等工作都要更加精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科学化、体系化、高效化。在实践中,滇源街道农机站摸索到了一套好办法——坚持党建引领,以创建农机安全街道为抓手,在所辖18个村委会设立18位农机安全员,联系99个村民小组中有农机的农户,对农机站负责,由此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格,农机数据收集、农机安全和购机补贴政策宣传等工作实现“一网搞定”。汤建尧说:“说白了,就是网格化管理与服务,既解决了农机站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让农机能精准入户。”
走进滇源街道麦地冲村,“挣金山银山,农机安全是靠山”的宣传标语格外醒目。村党总支副书记陈正波还有另外两重身份——村里的农机手和街道农机站的农机安全员。聊起村里的农机工作,陈正波如数家珍。哪家刚买了新拖拉机,多少马力,享受多少购机补贴;哪家能给周边村子提供农机化服务,每亩价格多少,陈正波都一清二楚。他还告诉记者,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农机,最差也是一台微耕机,农忙的时候农机安全宣传特别重要。
在这套网格化管理与服务模式下,滇源街道农机站工作迈上了更高的台阶。这个走过了51年风雨历程的基层农机站正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